明清古居——爨底下村位于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,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(1403~1424),是随山西向北京移民迁移至此而建立,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,现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,是我国保留比较完整的明清建筑风格古建筑群,古村布局合理,结构严谨,门楼等级严格,门墩雕刻精美,砖雕影壁独具匠心,壁画楹联比比皆示。爨底下村属清水河流域,绿树成荫,村后1.2公里处,有古道“一线天”。这里至今居住的依旧是清一色的韩氏家族。“爨”原意有灶的意思,又有“大火烧林,越烧越旺”之意。当年在建这个山村时,主人为其取名“爨底下”,意为躲避严寒,或许有避难之意,观景寓意,让人大有世外桃源之感。
爨底下村是北京通往陕、晋和口外的要塞,繁华一时,也曾是兵家必争之地,飞扬着八路军打击日寇,保卫家乡的炮火硝烟。全村坐北向南,依山而建,保存完整的四合院有76套,住房656间,结构严谨,错落有致四合院整体精良,建筑风格既有江南水乡窗、楼、室等细节、局部处理上的风韵,又有北方高宅大院恢弘整体的气势。石墙山路、门楼院落、影壁花墙,仍能看出当年的精工细作,砖雕、石雕、木雕蕴育着古老的民族文化。灰瓦飞檐、石垒的院墙凝重厚实中透着威严、恬淡平和中积淀着深厚的文化,被称为“京西的不达拉宫”。经历了数百年沧桑巨变的爨底下村,依旧保持了居民原始的风貌。
爨底下村有财神化身的关公庙,有盼子的娘娘庙,有保佑太平的观音庙,村民们世代相安而息。古村环境与70余套灵巧、精良的山地四合院,见证了古山村曾经的繁荣发达。古村重视宗族、血缘的维系,在推崇爱家爱国思想和伦理道德规范村民行为的教化下,村民历来有报国献身精神,至今村中还保存有韩家子弟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的立功喜报。
日本侵略者入侵家园时,仅有108户的村庄,就有70余名青年参军,其中34名青年为国捐躯,另有30多人随军南征北战,展示了村民爱家、爱国的民族精神和事迹。解放后,由于丰沙线铁路和109国道的开通,使古山村失去了古驿道商品交易及客栈的地位,从商旅必经之地转为发展农业生产为主的小山村。
爨底下经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,村内至今仍保留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标语,成为历史的遗存。20世纪80年代处于封闭贫穷的山村,大量青年外出求知、安家,村内只剩13户人家,30多人,至此古山村失去了昔日的辉煌。
古村群山环抱布局随地形高低变化依山而建,在以龙头山为中心的南北中轴线控制下,将76座精巧玲珑的四合院民居,随山势高低变化,分上下两层,呈扇形向下延展,以放射形态灵活布局在有限的基地上,建筑布局严谨和谐,变化有序。村落的整体布置形似“元宝”,气势宏伟。
广亮院
位于村落中轴线的最高点,是古村四合院中等级最高的院落,门楼为中型如意门,七级台阶,门口地面两块石板铺砌,一块青石喻“脚踏青云”,一块紫石喻“紫气东来”。正房五间,其建筑装饰非常精美,充分体现了当时主人的家庭地位。
古驿道客栈
为双店式四合院,临街而建。是昔日过往商旅的落脚之地。双店院集居住、商业、货物仓储为一体的组合院落,各院分区明确,互不干扰,临街铺面,三开间倒座房,明间前后均由四扇大门组成,设置很有特色。
关帝庙
位于村东半山之上,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(1715),是村民祈雨、祭天、转灯、游庙等多种活动的场所。大庙的建筑等级也是村中最高的,有高大的台基和檐廊,建筑十分精良。
南坡梁
是村前一座景色俊美的山梁,沿山石铺砌的步道,登上山梁,可俯瞰古村全貌,还可观看到金蟾望月、神龟啸天和蝙蝠献福等自然景观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是击退日本鬼子进攻的战场,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
“一线天”
是古驿道上的一处景观,全长150米,大道直通其中,周围有双龙洞、八奇潭和九柏九石阵等自然景观。(编辑:CCN传媒 李琳)